6月16日上午,湖北科技学院2021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温泉校区西区体育场隆重举行。多名优秀校友参与本次毕业典礼,并为2021届毕业生送上了他们诚挚的祝福。
毕业典礼上,我校88级临床医学专业杰出校友杜荣辉作为优秀校友代表发言。杜荣辉校友先后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文明办等部门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中国好医生”等荣誉称号。三年前,杜荣辉的女儿曾作为我校优秀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三年后的今天,身为母亲的杜荣辉又作为优秀校友代表受邀出席毕业典礼并在典礼上分享自己的奋斗历程。在杜荣辉校友看来,这既是家族的传承,更是母校的传承!她在典礼上分享自己为山区百姓义诊和抗疫经历中的所思所悟,传递“白衣天使”“坚守一线、不怕牺牲、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激发大家学习成长、干事创业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成为毕业生们离校前难忘的“ 最后一课”。
在典礼中,还播放了这样一段特殊的视频,它是10余位校友为2021届毕业生录制的毕业祝福。录制祝福视频的校友来自世界各地,其中有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86级校友廖芳子;来自广东的81级校友黄明、 85级校友蔡翔、2001级校友向兰勇;来自上海的96级校友郭海兵,来自广西的94级校友卢小玲;来自福建的94级校友杜勇,91级校友董卫星、陈华 ,96级校友胡贵安 、魏雪芳 、程效,97级校友罗涛等;来自浙江的95级校友蔡运明;还有来自基层的99级校友闵楠飞、2004级校友曾唯等。各位校友即使身处天南海北,仍心系母校,衷心的祝愿2021届毕业生前程似锦,不负韶华!祝愿母校人才辈出,再创辉煌!
杜荣辉校友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是武汉市肺科医院的杜荣辉,也是临床医学院88级校友。今天又一次回到母校,我非常地高兴、激动和感恩。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白衣战士,我很荣幸站在这里,讲述我在战疫一线,践行党员使命,履行医者天职的故事,分享我对医者的所思所悟。希望我的故事,让在座的、未来的白衣天使们在守初心、明使命、勇担当的路上有所收获,成就我们共同追求的神圣事业。
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疫情突然来袭,我积极响应医院党委的号召,冲在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的第一线。一月初,疫情尚不明朗,但通过接诊首批患者,凭借多年的传染病治疗经验,我立即意识到这种病毒性肺炎可能具有较高传染性。本着对患者负责,对同事负责的态度,我立即向院党委提出了四点建议:迅速隔离发热门诊的6名病人;迅速改造发热门诊,扩大接诊、留观能力;迅速升级医护防护至二级;迅速取消发热门诊仅接诊华南海鲜接触史者的门槛。这些建议被院党委迅速采纳,第一时间落实。如今回头看,这些措施,极大地遏制了传染扩散,保护了医护人员和其他就诊病人。
1月底到2月初,武汉疫情最艰难的时刻,也是我从医以来,最灰暗的日子。作为医院疫情防控专家组的组长,我甄别、选择着每一位患者,决定着她(他)是否要留院治疗。然而,医院的收治能力有限,而患者人满为患,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每确定一个患者,都经过了千般思量,万般权衡,把宝贵的病床,给最最需要的患者。床位不够,我就通过加患者微信的方式,帮助轻症患者居家治疗。回答他们疑问,指导他们用药,避免家人感染。
我院收治的都是重症、危重症患者,每天会诊,研究每个病人的病情发展变化和治疗,常常到深夜才结束。接下来,我们仍不知疲倦,因为,面对这种陌生的病毒,没有现成的治疗方案可用,会诊结束,我们要研究对比,从中寻找病毒规律,探索最佳救治方案。这一晃,常常不知不觉已是凌晨。
付出就有回报,我和团队探索出在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前进行适量激素干预的方案,阻断了数以百计的患者从轻症转向重症、重症转向危重症。这一探索登上《柳叶刀》,也为国家救治方案的完善尽了一份力。
在战疫的同时,我最牵挂的是因疫情阻断,无法继续找我看病的结核病人。在过去的10多年中,我每个月坚持自驾往返通城为当地呼吸疾病患者义诊,这也成了我和当地百姓的一个“无言约定”。
还是在2009年春节回乡时,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女病人找上门来。她在一家医疗机构被诊断为结核病,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但一年多里多次咳血,每次家里花费上万元。这一次,在年关前齐家团聚的喜庆时刻结核病又急性发作。在一摞CT片里,我发现了一个容易被忽视但极其关键的细节,沿着肺门、支气管,显现许多细碎的钙化点——她可能患有尘肺,根本不是结核病!顾不上和亲人团聚,我马上拨通了武汉同事的电话,紧急开辟绿色通道,将病人接到武汉做介入治疗,很快取出嵌在支气管里的钙化物。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老乡等我回乡时来找我看病,每次回家都要给至少10个病人做诊疗,有时家门口会排起20多人的长队。2009年一整年,来家里求诊的病人有上百人,年龄最小的25岁,最大的77岁,有不少是留守老人。大多数患病的留守老人无力自行到大城市里看病,乡里人不熟悉大医院里的挂号流程,看一次病可能让人苦苦等上十天半月。
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和当地卫生部门联系,扩大义诊范围,帮助更多的乡亲们,医生下乡总比病人奔波好。通城县疾控中心则积极响应,在与患者协商讨论之后,义诊时间固定为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遇到一些病情严重、不方便行动的病人,我就上门为他们诊治。
在10多年义诊中,印象最深的还是2017年7月那次,周五晚上8点半,我刚下班正准备前往通城,突然下起大暴雨。武汉成了“江城”,通城县也淹了大半,县里来电话商量是否换个时间。但我想了一下还是决定要去,“时间都约好了,有的留守老人就盼着这一天”。而且如果因为下雨就把义诊停了,病人们也会有样学样,病情稍微好一点就放弃继续用药。更何况一个一个地通知肯定来不及,不能让老乡们白跑一趟。到达通城时,已经第二天凌晨了。
在2020年疫情期间,我叮嘱当地结核门诊的刘主任,帮助收集患者的用药需求和疑问,我一有空,就安排给他们寄药,指导他们用药。5月30日,武汉疫情向好,我第一时间赶回去,为等了我5个月的乡亲们义诊。
10年来,我和我的团队义诊治疗超过3000人次,当地结核病患者人数降到100以下,看着他们病好了,又能上班赚钱了,我很有成就感。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而更令我欣慰的是,一支“不走的基层队”也在逐步成长。
漫漫行医路,困难千千万,但我一看到患者渴望的眼神,我就忘了所有疲惫。我只记得,选择行医的初心就是救死扶伤。
最后,深深地感谢我的母校,感谢所有的老师们。祝母校迈向新的辉煌;也祝福在座的同学们学业有成、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