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快讯 > 正文

刘文雄校友撰文,深情追忆母校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3-06-20   浏览:

追忆母校

刘文雄

今天偶尔看到我当年就读的武汉师范学院--咸宁分院换了名,改成了湖北科技学院。据说先是与咸宁医学院整合成了咸宁学院,现在则改名成了湖北科技学院。想当初,我入学时是武汉师范学院咸宁分院,毕业时成了咸宁师范专科学校。我在楚天都市报上看到,当年的校长魏星桥好象去世也10多年了吧?记得魏校长在大会上曾跟我们讲:教师是清贫的职业,如果你想发财,你就不用来读师范了;教师是崇高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是培育灵魂工程师的地方。魏校长要求我们以乡村女教师瓦尔瓦娜为榜样(苏联电影主角),献身国家的教育事业。记得的领导还有杨书记,他女儿叫杨华。93年时我去过一趟咸宁,听人说杨书记调到市委党校去了。而现在的夏再兴书记,我记得当时是学校的团委书记。后来,在天门陆续碰到了一些校友,都是后来考过去的,有些是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毕业的。

如今毕业已经整整30年了,除了93年去过一趟之外,我再也没有踏上湖北的南大门。当年毕业时很多同学都留在了咸宁,而我们几个人则回到了荆州。我上学是1980年,是刚刚恢复高考的第四年,当年报考的医学院都没有录取我,因为服从志愿调剂被分到了这所学校(当年考大学真难),就此结缘。大学的条件还不如今天的高中好,记得教室桌子很陈旧,住的是红砖平房,听说还是50年代建的仿苏式的筒子楼,一间住了六个人,上下两层。同学中各有爱好,有的拉小提琴,有为考研究生学英语的,还有专门研究马列的。我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毕业纪念册,还有一些同学的照片;也保留了当年的“武汉师范学院咸宁分院新生入学注意事项”呢,还有两本当年在校期间的日记。记得当年在校期间,我读过秦树臻的《大学时代》,所以也想记下大学生活,就写了一些日记。文章未写成,现在成了回忆凭据了。

当年我们读师范,国家出钱,一个月30斤粮票,23.5元(记不清楚了)的伙食,很不错,我们还吃不完。在咸宁我第一次看到苦瓜,也学会了吃苦瓜。如今,我们这里也有很多人种苦瓜了。米饭上也放点杂粮(红苕条),5毛钱的肉包子又大肉又多。当时考上大学,都认为是很荣耀的事,很有自豪感。但其实我啥也不懂,现在回忆起来感到真的是很幼稚。

当时给我们上体育课是李老师,据说是国家足球一级裁判,还有两个年青老师,一个教我们篮球,好象姓郭,另一个教体操。可惜,我这人不喜欢体育,100米跑14秒6的及格成绩都达不到,不得不补考。还看到78级物理科的一个叫梁大宏的同学(戴眼镜)搞背越式跳高,感到新鲜和新奇,我们在中学就学过也只见过跨越式跳高呢。还记得好象是82年在校大礼堂转播了几场世界杯足球赛,我们还看了巴西队的大学生球员苏格拉底,还有白贝利济科的倒钩射门。就是从那时起,我才对足球有了兴趣。李老师还叫我们报考国家级裁判,说学校有资格授予三级裁判资格,可以发证。班上有人学篮球,有人学乒乓球,我则什么也没有学。还记得当时好象有一个78级中文叫王鹏冲的的学生献身教育,学校还开大会高调表扬。

当时我们的足球场在校门外,旁边就是京广线,我们要从京广线的桥墩下穿过才能到。93年我去的时候,桥墩下全部填平了,足球场也被削去一大半,估计改建到别处去了。进校门一条主道直通到后面的教工楼和女生宿舍,而进门的右边就是行政办公室楼,围墙外就是足球场。与行政办公楼平行的就是教学楼,我们就在那里上课。就在这两栋楼的中间靠北边就是学校礼堂,校礼堂与教学楼、行政办公楼构成正方形的三边。进门沿主道直走50米就是锅炉房,往里走就是食堂。沿主道再往前走,左边就是水塘,右边就蓝球场。蓝球场边就是我们当时住的宿舍。我们的劳动课就是在后山锄草,满山都是茶树,草间有四脚蛇(蜥蜴),我第一次看到很害怕,后来发现它不咬人,胆子才变得大了起来。校园里主要是桂花树,也有广玉兰。每年到金秋,香溢校园,后来了解到咸宁是桂花之乡、篮竹之乡和茶叶之乡。

当时的校园并不大,教职工大部分就住在南边的山坡上(下台阶就是篮球场),也是普通平房,我们住的筒子楼后面就是图书馆。图书馆北边,好象是女生住的楼,也有教工住吧?反正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当时不准谈恋爱,谁会跑到那里去呢?记得当年学生守则说“大学生不准谈恋爱”,但在我们走的时候,则变成了“大学生不得谈恋爱”,据后来的人说又改为“大学生不提倡谈恋爱”了。反正我们那会年纪小,也不懂事,也没有在意这些事。因为当年受的是9年制教育,小学5年,初中高中各2年,我们这一代人还是按照毛主席说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就是说6岁上学,15岁就成了大学生,这种年龄当然是“不准谈恋爱了”。

我当年在数学科二班,全班一个女生都没有,典型的和尚班。数学老师还记得几个。我柳学坤老主任就是是我们当年的老师,只是不记得当时他是教复变函数还是教常微分方程。教高等代数的李老师,咸宁方言太浓,我听得都很吃力。教空间解析几何是王桂荣老师,数学分析(微积分)象是李德明老师,还有张少华做助手(据说是留校的,青年教师),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后来的校长何家忠教的,好象也有一个留校的高个子的青年老师当助教。辅导教师班主任是周家祥,记得他有两儿子:浩子和东子,东子是小儿子。对了,教党史的老师叫丁一,瘦高个,这是我见到的最少笔画的姓名了。还有教我们初等数学研究的老师姓庞,这个老师很有幽默感,笑话很多。还有教我们计算机的老师叫陈佛敏,当时也是一个青年老师;教我们高等几何的老师叫孟培源;教英语的老师姓什么,忘记了,50多岁矮个女老师,不过,我至今还记得她清瘦的、花白头发的样子。心理学、教育学是哪些老师,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反正多是借鉴苏联教育,记得我还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

还记得就是在学校的礼堂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巴基斯坦影片《人世间》。那个男主角叫门佐,女主角好象叫阿兹拉。两人是一对恋人,门佐留学英国,回国后成了一个著名的律师。而在留学期间,贪财的后母将阿兹拉嫁了人,扣了门佐给她写的信,两人分开。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门佐一生没有结婚,回国后在一次高档私人酒会上碰以了恋人,但已沦落风尘,不过是卖艺不卖身。门佐把她赎出,另外安排地方居住,将阿兹拉的儿子当成是自己的儿子,培养他读书,也留了学,正与门佐的好友(法官)的女儿恋爱。大概巴基斯坦也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英俊的小伙子并不知道生母还在世,而阿兹拉的丈夫出狱找到了她,纠缠她,威助要说出真相,后来被枪杀。门佐的儿子成了公诉人,门佐当了辩护人,儿子坚持母亲(他不知道)是社会地位低贱的妓女出身,而死者(他的生父)是一个等级较高的人(但却是一个赌徒、把妻子用于还赌账的无赖),坚持要判母亲死刑。母亲居然愿意看到儿子在法庭上的表现,功成名就,哪怕死去。当一切谜底揭开的时候,当儿子知道了母亲的遭遇的时候,儿子愿意放弃已经取得的社会地位和名誉,在法庭上公开承认是她的儿子,回避了。这部电影充分地体现人性的光辉。当然,最后结果是杀手另有其人,法庭判决阿兹拉无罪并且恢复她良家妇女的社会地位,一切都没有失去。结局美满,符合中国传统戏剧故事特征。这个电影故事当时就很感动我。心想,当一名律师多好,又能出名,又能为社会伸张正义(当时根本没有什么检察官、公诉人的概念),特别最后一家人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我当时就流泪了,所以这个故事我记得比较清楚,印象很深。我之所以在此谈起这部电影,是因为在1994年8月,全国法检系统增编人员,我这个数学出身的人,居然通过了考试(要感谢老师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当时的职业能力题目有一些就是数学,包括数列、图论)。经面试体检,考上了天门市人民检察院,重新学习法律,后来又通过国家初任检察员资格考试,当上了检察官,而且就在公诉部门,当了12年公诉人,工作就是出庭,就是与律师论辩。现在看来,《人世间》电影就是契机,冥冥之中岂非天意?

毕业都30年了,我也50岁了,能想起的就这些了,有些老师怕是有人已经作古了吧。93年去的那一趟,去也匆匆,回也匆匆,只碰到了杨校长,在咸宁高中跟一个老乡见了一面。我心里总想再去看看母校,去咸宁会会同学。绝大部分同学已经30年没有见面了,也没有通信。但“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心灰意冷,20年又过去了,每思自己,学无所成,蹉跎岁月,专业早丢,弃理从文,走上法律之道。数学只记得些名词了。而今人生已过太半,此生断然做不成著名校友了。若是前去,定是“到校情更怯,不敢看故人”。只能约几个同学,到校园随便走走,追忆陈年旧事吧。

不过,我真心感谢老师们的谆谆教诲,非常珍惜那段美好的时光。衷心祝福母校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提高水准,办出特色,早日位列学术前沿,跻身重点名校。

作者简介:刘文雄,男,80级数学。现为湖北省天门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